天天百科

恣意与尽兴并齐 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惬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闲适)

2022-11-3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6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中国饮食发展到宋代,在饮食方式与饮食结构上已趋近于现代饮食,中华饮食美学的审美风尚在这一时期也趋渐稳定成熟。

不论是丰富多元的饮食种类,抑或是极具审美意味的饮食烹饪与调和,皆呈现出一种物质与精神在饮食层面上深度融合的状态,这种融合使得宋代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宋代将“日常审美化”引入饮食领域,使饮食审美文化愈加贴近生活,体现出一种自由闲适的审美旨趣,彰显出独特的宋代生活美学特征。

此外,宋代文人士大夫与市民阶层完成了饮食文化审美特征的雅与俗的分野,文人审美群体与市民审美阶层在饮食文化的审美倾向大有不同,形成了饮食审美文化雅俗共赏的局面。

加之宋人浪漫、勇敢的精神气度影响了这一时期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使之呈现出一种勇于尝新求变的饮食审美状态。

宋代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 恣意尽兴、闲适安逸

宋代饮食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独特审美体验,使宋代饮食富有生活审美的特征。宋人对生命意旨的追求、对当下境遇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感怀领悟,皆体现出这个时代的审美精神与内涵。

可以窥见,宋代诗画皆充斥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彰显出宋人倾向于闲适生活、追求自我意志的抒发,体现出宋人追求闲适生活审美的态度。

而这种生活审美态度见诸审美实践活动中时,首要体现在以饮食为代表的普通大众形式下的日常生活中,其次才体现在以诗词书画为代表的文人精英的精神层面。这种生活化的审美韵致体现于饮食活动中。

1 复返自然

宋代饮食推崇自然天成的生活审美观,以求复返自然,致使饮食形制清新素淡。归返自然的审美态度首先与宋代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宋代长久积弱致使宋代士人纷纷出走,为排遣胸中忧怨而置心于静林美水之中,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试图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彼时,山野自然成为宋人士人在污浊乱世中的庇护所,使隐逸于此的士人群体恣意放诞,乘物游心,耽享闲适自由的生活审美世界。

与此同时,饮食活动也随之带有自然痕迹,成为宋时生活审美的重要特性。其次,宋代理学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宋代儒、释、道文化之核心,其将“天人合一”作为审美精神的最终旨归,这使得宋人不可避免地将目光投注于自然,在自然中尽显诗理,达到物我与共、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使得宋代诗文在富有诗性之时又别具理趣。

至此,宋人重视自然在审美领域中的体现,并将这种自然审美观运用于审美实践活动之中,饮食活动作为生活化的审美活动,同样具有自然特性.

2 体验自我

宋代饮食注重以人为本的生活审美观,以求体验自我,致使饮食实用与审美兼备。这种审美过程注重主体参与度并将之生活化、普泛化,这一审美需求与饮食美学的独特属性相关。

饮食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美学形态,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需借助诸般媒介因素予以呈现,诸如语言、文字之于文学,线条、色彩之于绘画,由其媒介决定其艺术性质形态,媒介较之饮食美学而言相对单一,而中国饮食美学特殊性就在于饮食媒介的综合性。而这种综合性使得饮食活动格外注重饮食主体的参与。

艺术审美往往需要将审美主体与生活实践剥离开来,而生活审美则不然,它以实用为根基,在生活中铺陈展开,使得富有生活审美经验的审美主体极大程度地参与其中。

如此,饮食美学的完成需要借助主体味觉、嗅觉、视觉等多元感官联动参与,不同于诸如舞蹈、音乐、美术等其他单一艺术形态,它充分调动了主体(接受者)的感受,极具综合性。

二 士庶有别、雅俗兼具

1士庶有别

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水平在饮食活动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故而不同阶层群体的饮食生活以及其审美特征往往也大相径庭,士人群体与市井庶民的饮食审美生活各具特色。

宋代“士”群体是宋代文化的象征,由于宋代重文轻武的文化政策,唐代门阀逐渐衰落,宋代士人通过科举及第后,一改往代士人群体皆为社会低微的寒门学子的景象,变为由具备良好修养、学识以及审美水平的文人雅士构成的文化群体。宋代士人追求风雅,日用之间皆显精巧雅致。

他们追求极致的生活享受与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隐逸闲适的生活态度,使其乐于归隐于山野、玩物以适情,热衷于名物赏藏、书写谱录。其编撰谱录内容博杂,涉及涵盖器物、花卉、鱼虫以及烹饪等等,宋代文人将其视作日常生活美学之书写。

2雅俗兼具

宋代饮食文化在臻于精致、典雅的同时,以市井细民为代表的市民阶层亦随之兴起,在带来世俗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了世俗食风的变革。

市民阶层多指生存于社会底层的、尚可果腹的普通庶民群体,有别于士人群体向往高蹈飘逸之境界,崇尚素淡雅致之食风,而是在求饱务实的基础上,以其独有的世俗审美完善发展宋时的饮食审美文化,在士人阶层尚“雅”的基础上,为饮食文化增添了市井风味,以“俗”为美的饮食审美追求致使市井饮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宋代饮食文化的审美观念

倘若将先秦视为饮食美学发轫萌蘖的时期,汉唐是饮食美学疾步发展、多元迸进的时期,宋代则是中国饮食美学向成熟、稳定期迈进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在前代审美理论的统摄下,宋人形成了尚“味”、调“和”、养“身”三位一体的审美观念,又以其独有的审美思维在饮食实践中构建了属于这一时期独特的审美理论。

宋代饮食材料愈加丰厚华美,致使宋人更加自觉主动地寻求审美化、雅致化的饮食生活,这一饮食审美化的过程实际是宋人饮食审美观念的投射,在中国古典美学“和”与“味”为核心的审美基础上,增添了时代色彩。

一 尚“味”之趣

1“味”之源起考辨

“味”源于中国古典饮食文化,并与华夏文明中的审美意识相关。道家认为“五味”(调味)会破坏食物之本味,食者往往会耽于口欲之乐而失之本心,至美就在于事物本真,还原食物的“本味”方可求其“至味”,这种“无味”观恰恰是道家哲学最好的注解。

此后,对于“无味”境界的追求被延展于审美领域,即代表一种高蹈、恬淡的最高审美追求。这种以“味”释道的哲学思维致使“味”由食物的味道延伸上升为高级审美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所谓的“淡乎其无味”以及“味无味”并非要驱逐“味”,而是崇尚“恬淡为味”的最高审美理想,是一种朴素、空灵、玄妙的冲淡之美。而甘、酸、辛、咸、苦五味杂糅破坏了食物拙朴的美感,是以应去彼取此、尚俭崇真,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刻之“道”。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味”范畴蕴含着深刻的审美内涵。

2 因“本味”而“和味”

自先秦时期擎始,饮食活动中的“味”被逐步深化引申至审美层面,这一过程代表着快感向美感的转化,也初步奠定了中国古代以“味”为本体的饮食审美观念。当然,萌蘖于先秦的“味”本体饮食审美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中淬炼演变,直至两宋时期发展成为以“和味”归本的饮食审美之道。

先秦伊始,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初民食薄味之物,难免沾有食材之原味。这种原味有别于饮食审美观念中之“本味”,食材之原味乃食材原始的自然味性,其中有诸多味性是无法引发主体审美感受的,譬如鱼虾之腥味、牛羊之膻味。

因而,食之“本味”并非一味还原食物单一的原始味性,反而是通过“五味”予以调和彰显的。

先秦直至汉代提倡自然“本味”说,这种朴素的饮食观念源自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尤其在对自然与生命的体验中予以彰显。

二调“和”之道

宋代饮食美学除了尚“味”之外,同样注重饮食的调“和”之道。“和”是中国审美意识的最高总结,以中正和谐为基本特征,使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兼收并蓄、圆融完满的意义与功能,从而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基本走向,构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和美学。

1“和”之文化探源

“和”之观念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之中,“禾”乃生存之本,以“和”求和,表现先民渴盼风调雨顺,年谷顺成的美好愿望。其次,“口”作为“和”的另一字形结构单位,是人类进食的器官。与“禾”相组,意为入口之禾物,兼有自然内涵与社会意义。

通过“和”体现了先人渴盼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愿望,是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显现。除了其本身字形外,“和”与“味”的相联相通也彰显出其饮食文化的内涵。

2 饮食之美在于“和”

“和”是饮食之美的最高境界,从饮食的直观表现形式而言,其形、色皆以中和为美。而“和”之内蕴亦极为丰富,两宋时期,传承积淀下来的“和”文化不仅作为一种审美观念被普遍接受,还深刻落实于饮食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

宋人秉承寻求“和味”的饮食审美观,在珍视食味的同时,使“调和”之穿于饮食烹调的整个过程。除了调和食物之形、色,致使肴馔外在形式做到和谐整一、搭配均衡之外,饮食烹调之“和”最具审美价值与内涵的体现即食物味性的五味调和。

饮食审美中的调和之道还在于“味”与人之间的调和。从饮食文化中的五味调和可以窥得古代朴素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自然观。

食物取诸于自然,是人类感知自然的重要途径,而从中抽象出的“五味”则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内在法则。食之“五味”与“阴阳五行”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先民将自然万物划分为五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五类,称作“五行”,用其中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来描述事物运动与转化的关系,以此构建朴素的哲学观与宇宙观。而“五味”概念的形成则是从“阴阳五行”中抽离延伸出的。

如果觉得《恣意与尽兴并齐 宋人生活究竟有多惬意(在其美食中感受闲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