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茶的养生功效,与道家追求羽化飞仙的长生观

2022-07-1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茶的养生功效,与道家追求羽化飞仙的长生观

《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以前的茶文化发展状况,继陆羽《茶经》之后的茶文学作品多受到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学者在研究唐代茶文化的过程中,将陆羽《茶经》作为重要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唐代茶诗作品作了深入研究。从能够接触到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前人对唐代茶道思想的研究大多都是研究儒释道思想综合影响下的茶道思想,单独研究道家思想对茶道思想影响的成果相对比较少,且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主要分析茶文化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纵观整个唐朝社会,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前期国家强盛、富庶,社会安定;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力日渐衰微。一些文人士大夫逐渐厌弃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仕宦沉浮,常思归隐退,或寄情于山水田园,或寄情于道教神仙幻想。茶的隐逸身份,以及茶的养生功效在道教修炼中的重要地位也深深吸引着这些文人士大夫、僧人道士。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将茶与道家的修道升仙联系起来,认为饮之能“还童振枯,扶人寿”,表现诗人对仙人掌茶养生功效的高度肯定。“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之句寄托了诗人对得道成仙的向往之情。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有“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诗人从一碗喝到六碗,每一碗都有不同的体验。至五碗时,肌骨轻盈清爽,六碗便能与仙灵相通,七碗吃不得也,顿觉两腋习习生风。蓬莱山,即道教所言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诗人引用玉川子飞升的典故,表达饮茶后身体飘飘欲仙的感觉,将品茶从生理的需求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境界。

皎然《饮茶歌送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中将茶芽比作“金牙”,也就是黄芽,是道教徒炼制的一种长生不老丹药,此处暗通道教文化。接着诗人又以玉液琼浆比喻茶汤,三饮便得道,无须苦心破烦恼;最后点出饮茶之后所达到的最高道境“唯有丹丘得如此”。

在《饮茶歌送郑荣》中有“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丹丘之徒,是道教传说中修炼成仙者,诗人在此强调其“采茶饮之生羽翼”,点出茶的养生功效,将茶与道家修仙联系起来,体现了茶延世养生的功效和道家追求羽化飞仙的长生观。

崔道融“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温庭筠“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也体现的是道教羽化飞仙,使精神达到超脱之境的思想。

唐代是诗的盛世,茶的兴盛时期,茶诗是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茶最早出现在道家著作中,是以说明茶的养生之功效出现的,唐代陆羽著《茶经》,将道家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点引入茶文化中,至此奠定了茶的自然美学观。后人受陆羽茶道思想影响,更是将茶寓为高士、隐士,来寄托其思归引退的情怀。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一大特征。道教的神仙不同于一般的鬼神,不是生活在未知世界中的精灵,而是现实中活人个体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其最大的特点是:形如常人而长生不死,且逍遥自在、神通广大。“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也是道教徒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形成了长生不死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教义体系。既然有神仙之境,就必然有追求之徒。关键是如何突破生死之限而达到永生,于是有了“不死”之说,从而衍生出来的炼丹、食药活动成为寻道者追求长生不老的主要方术。

道教修炼者认为,通过饮食、存想、导引、服药等修炼方式可以使生命获得长生不死乃至成仙。道教的长生观使得教徒们在追求成仙的过程中极重养生。茶作为一种养生之物出现在道教著作中,最具的代表的是:壶居士《食忌》云:“苦荼久食,羽化”;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由此可见,彼时人们对茶的养生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日本荣西法师在《吃茶养生记》也有提到:“茶叶,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也”,也说明了茶能延年益寿的功效。

如果觉得《茶的养生功效,与道家追求羽化飞仙的长生观》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